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美食之都」來了,澳門人 _ _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17年11月1日凌晨公佈,澳門正式獲評為創意城市網絡(UCCN)美食範疇的新成員城市,成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下稱「美食之都」)。

以上這個是稍有留意澳門近況的人都會知道的官方消息,但回到澳門社會,民眾的反應其實並非一面倒,反之,澳門人的反應各異,有期待已久、「媽呀我得咗啦」式歡呼;有哀鴻遍野、「無啦無啦」式悲鳴;也有冷眼看待,一副「就憑你」的懷疑。但其實,如此多樣的回應並不是偶然。

屈指一算,類似「美食之都」一類的名銜,澳門近年也儲下了不少,由「世遺城市」、「國際旅遊中心」、「智慧城市」再到今天的「美食之都」,由國際組織認可到國家認定的,但問題是,每增添一個名銜,澳門人不但沒有多一分自豪和驕傲,反而出現更紛紜雜沓的回應;歸根究底,我認為是源於澳門政府多番失當,令市民對政府的信任、忍耐都一一殆盡。

首先,是澳門政府如何看待澳門人這事。澳門政府在外大力推廣澳門,甚至為配合旅遊業發展而推出多項措施,但與此同時,卻將澳門人的位置排在遊客之後,例如每逢大時大節期間都會出現的單向人潮管制、早前被狠批的大三巴斜巷下午封路,以及早前天鴿之後,政府對恢復旅遊景點及民生場域的速度落差,都令人感覺到「旅客優先」的取態,澳門人生活質素得不到保障的同時,又只能「硬食」因大量旅客到澳而造成的影響,諸如物價升幅、人滿為患和交通擠塞等;政策長年傾斜之下,澳門人的情緒回應其實是合理反彈。

其次是澳門政府如何看待澳門飲食業這事;簡單來說,是一個懲罰有心做好的人的遊戲。放回飲食這一脈絡,就是小店、老店(假如不是自己舖位)做好,就面臨加租、被逼遷走等命運,而且名氣愈大,租金升幅也愈大,最後被市場機制淘汰,但政府沒有為弱者分擔,反而是收割最後的成果,讓強者繼續強大。假如我們明白了這個模式,大概就能對澳門人何以因為媒體對小店、平民食店作大肆宣傳而生出厭惡之感,因為它們成名的前方,不是康莊大道,而是終點。

最後,就是澳門政府如何看待澳門本土歷史文化這事。一言以蔽之,就是一道「佈景板」,有需要的時候(例如吸引國際目光、爭名銜時)就祭出,其他時間就毫不介意地追捧外來的東西:當我們眼見威尼斯人、巴黎人、倫敦人一一進駐,燈塔的景觀卻岌岌可危、文物接二連二受到損壞,你就知道,澳門文化之於澳門政府,究竟有何重要。

澳門人想要的,政府留不住、給不了,長久下來,這成了澳門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困局,而旅客就當上了這惡化過程中的催化劑。所以,假如你要問為甚麼有澳門人對於「美食之都」這稱號嗤之以鼻時,請設身處地,想想澳門、澳門人在旅遊發展的過程中失去了甚麼;弄清了這個以後,一切都會變得容易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