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外賣壽司的社會性

一盒盒的外賣壽司之所以能夠興起,除了味道外,還得倚仗香港社會的部分特質。



香港人對壽司的熱愛,沒有人敢質疑。君不見大型連鎖壽司店長開長有,甚至能請上明星當代言人;黑夜時段的半價壽司優惠,每晩都能吸引上不少人大排長龍,哪怕是十一時才能入座,依然甘心情願排隊,甚至連。但真正能看出香港人對壽司的瘋狂,絕對要數外賣手握壽司店。

漫步街頭,你不難發現手握壽司店的身影,︰小至家庭式製作,大至連鎖式經營;定點如屋邨商場,分散如地鐵站商店、超級市場內的加盟舖;俯拾皆是,以上說的只是一般手握壽司店,假如將貴價的壽司食店和餐廳的外賣壽司計算在內,數字會更驚人。而基於這些數字,或許就能解釋到,曾志偉的節目用上「辣辣壽司」當大懲罰,除了方便操作和能遮掩辣度多少以營造氣氛外,背後其實是有一套香港壽司文化作支撐的,而令我認知到這種壽司文化的,是連鎖外賣壽司店爭鮮以及在其門外的人龍。

壽司,不再是日本的事
事情是這樣的,日前我從牛頭角地鐵站出閘,經定安街、物華街往觀塘方去走向,那是個寒冷天氣警告下的傍晚,站內充斥著下班後趕乘地鐵回家的人,而在這人潮如鰂的地鐵站裏有不少人龍,撇除在閘口、增值機前的不計,就是爭鮮店內那條了(這當中還能分拆選購壽司和排隊付費兩條),我先是對這人龍有了一陣疑惑,但沒有花太多心神理會,便繼續往前走,怎料到達物華街與康寧道的交匯街角時,赫然發現這裏有一家更大型的爭鮮連鎖店,而且正值新張優惠,每件壽司的價格由原本的三元降至二元,這每件一元的優惠,吸引了兩條、為數各自若二十人、有老有少的人龍等候,連同店內滿滿的人頭,這在寒冷天氣警告下的街頭事件,令我深深明白到,香港人為了壽司,真的可以去到好盡。

回家後,我急不及待地上網查了一些關於爭鮮的資料,發現這原來是來自台灣的過江龍,而且業務範圍遍及新加坡、美國以及眾多中國內地城市如北京、天津、大連、上海等,真正稱得上是走出亞洲,而且只要你細心留意,不難發現這來自台灣、盛於亞洲的事業,其企業版圖與日本沒半點關係,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放進口中的壽司,其實已經不再單單是日本的事。

香港人對壽司的追捧,固然可以追認到其崇日情意結,但在我看來,壽司在這彈丸之地的流行,其實是有其社會性的。

User Friendly的用餐模式
我以為,壽司之所以能與香港人一拍即合,得歸功於其本身的靈活性,這種User Friendly的取向正好迎合香港人的用餐模式。

TVB處境劇的大夥人圍坐一枱不同,現時香港的家中大可能是各自「搞掂」,免得因遷就時間而引來諸多麻煩,這時候,能夠自己選定份量的外賣壽司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假如你要求不高的話,三數十元已經足夠你一個人充當一餐。反過來,兩個人的二人世界,甚或派對大餐時,同樣可以因應人數而作出適當的數量安排,配合到香港人形形式式的用餐模式,而更重要的是,香港現正由核心家庭走向一人或同居生活的狀態,壽司這種方便即食、容易調控份量加上價格合理的食品,簡直是不少「無飯」階層的首選。

同時,壽司的配料選擇多,但多數離不開魚和海鮮貝類這些脂肪含量相對較低的材料,故此,不少「怕肥」的人同樣可照食如儀,就是連素食者,也可以選擇玉子、海苔、腐皮等材料。可以說,除了用餐模式上的契合外,用餐口味也同樣能照顧到。

與傳統日本料理的精緻、精食不同,我們的社會將壽司從中抽取出來,改造成一種即食、經濟、方便的外賣壽司。對於壽司的起源是日本抑或中國,依然眾說紛紜,但容許我這樣說,今天的壽司能走進這麼多人的生活當中,香港人絕對應記一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