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澳門青年為何不快樂?

長年也人頭湧湧的大三巴,早已不再屬於澳門人。


近日,台港各大報章都不約而同就一個名為「亞洲青年快樂指數」調查作出報導,這個調查由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發起,受訪對象為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泰國、澳洲、新加坡、中國中山、中國寧夏等十個地區,逾千名十八到四十歲的青年。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在10分總分中得6.69分,與寧夏同居首位,香港排名第八,而澳門則拿了個「包尾十」,換句話說,澳門青年最不快樂。

雖說每種調查方式都會有其誤差,也不能完全反映事實,但我相信,澳門青年人的不快樂絕非無中生有,且讓我以數據、事例來分析一下這些不快樂的來源。

不快樂,也許是源於求職難
博彩業的寡頭壟斷,除了帶動了澳門的經濟,賺得巨額收入外,也同時造就了一個畸型的就業結構,據統計,現時澳門每四個就業人口中,就有一個從事博彩業,其中佔了一半是荷官;同時,博彩公司提供的待遇普遍高於市面的其他中小企業,以2013年各業的收入中位數是一萬二千元計,博彩業的則是一萬六千元,此舉無疑加重了中小企的營運負擔,扼殺的,除了是中小企的生存空間,也是澳門青年的求職選擇,加上澳門社會著重社會資本,講關係,同樣是青年求職難的一大原因。一言以蔽之︰要不賭場工,要不難搵工。

對澳門人來說,做到自己喜歡做的,唸到自己喜歡唸的,就是一種幸福。」一個留學台灣,日後打算趁美深造的同學與我分享的這話,可謂說到心坎深處。

不快樂,也許是源於無生活
2002年的賭權開放加上2004年的自由行政策,澳門人的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十年下來,澳門的全年旅客人數由1153萬上升至2932萬、人均接待旅客人數由26.1人升至48.3人、同樣是搶一輛的士,十年前只有15人,今天卻是68人,還有那林立的賭場、金舖、藥房等等,表面看來,澳門人無疑是富起來了,但生活空間卻一步步流失。我們的街,不由得我們來行;我們的的士,不可能搭得上;我們的店舖,根本不打算招呼我們……

今年51日,有團體以「重塑空間,還我好生活」作為年度勞動節遊行的主題,那個團體,正是「澳門青年動力」,點出了澳門青年早已覺醒︰人在澳門,根本沒有好生活。

不快樂,也許是源於置業難
不論是《公屋潮文》抑或近日被瘋傳的《35呎的尊嚴》,都寫出了香港年輕人「上車難」的悲慘處境,讓人讀來笑中有淚,但與澳門的情況相比,無論笑和淚,都未能獲勝。資料顯示,2013年,澳門的樓宇單位每平方米的平均成交價是「八萬多」,比十年前上升了十倍;吳國昌在接受《論盡媒體》訪問時亦指出,自2000年起至今,澳門樓價的增長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一千,接近百分之一千三百,而樓價飆升同時帶動租金的飆升,所以劏房問題在澳門同樣嚴重。面對如此比天高的樓價,難怪不少澳門人都坦言「有錢不如去香港買樓,香港樓比澳門樓更保值」。

但在這「人人為樓狂」的情況下,居然會有議員無視外來資金炒高樓價的現實,勸籲政府勿亂建公屋,小心有樓冇人住,而更令人愕然的是,這位議員曾在今年5月,被踢爆獲政府賤價租出路環土地,興建億元別墅。大概在他眼裏,得到這份「厚禮」絕對不是政府對自己慷慨,而是澳門居民每人也手持一棟別墅,不然,怎能覺得現時會「有屋無人住」?


不快樂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有不理民意訴求的政府、自肥的領導班子、「假諮詢,真硬闖」的輕軌走線方向、經《澳門日報》開宗明義,點明要借輕軌運輸將澳門納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的融合方案、還有那不堪入目的小圈子選舉、官委議員制度、學術自由和新聞自由被打壓……所以,澳門青年不快樂,不是因為我們先天被寵壞,不會知足,而是在這個城市,實在有太多讓人不快樂的原因。

1 則留言:

  1. 上個月在新華大旅店住了一晚,發現福隆新街並沒有想像中那般熱鬧。網上很多攻略都說在澳門遊玩一天就夠了,我停留了一晚卻不過癮,希望下次再去澳門行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