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中西合璧兩女神

常說澳門有四百多年的殖民地歷史,中西文化在這期間不斷撞擊、交流、融合,最後以一種獨特的糅合狀態在小城落地生根。有人以「華洋雜處」、「中西合璧」等話來總結這情況,我不反對,但究竟是如何「雜」,又怎樣「合」呢?我想,有兩個女神頗能說明狀況。

說是兩個女神,其實只是從俗,假若要嚴謹地從性別與宗教等角度考慮,則不太能用得上「女神」這名號,因為我所指的,其實一個是觀音,一個是聖母。

不望海的「聖母觀音」
九九回歸前,澳葡政府共為澳門留下了十座「中葡友好紀念物」,散見於小城不同地方,而最後一座,正是位於新口岸海邊的觀音蓮花苑。

以宗教人物作為紀念物主題,不是怪事;加之澳門素有「蓮花寶地」之稱,而蓮與佛教又有特別聯繫,以蓮花、觀音等元素作為最後一件紀念物,更沒有半點怪異,但奇怪的地方是,這個觀音一不望海,二有聖母瑪利亞的影子。

坊間對兩點奇怪也有解說︰觀音之所以不望海或位於山上俯視世間,乃有其風水考慮,顯示觀音正翻越松山,步向觀音堂;其次,則因為觀音蓮花苑由葡萄牙設計師操刀設計,故拋開了一般觀音的莊重和嚴謹形象,會伸出腳趾,也加入了一點聖母瑪利亞的影子,故又有人稱之為「聖母觀音」,中西合璧。

但撇開這兩點,我更欣賞設計者在設計時考慮了觀音像與人的互動,只因由入口旁的馬路逐步走近蓮花苑時,遊人可以感受到銅像的眼睛正慢慢打開,注視眾生。孰真孰假,留待各位自行感受。

送子的「天后聖母」
觀音蓮花苑於1999年3月正式揭幕,這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產物尚且會因為其外形而被戲稱「聖母觀音」,但其實在此的約八十年前,「天后聖母」的融合,比時人玩得更大,去得更盡。

「天后聖母」是路環聖方濟各聖堂之內的一幅畫,畫內的聖母和耶穌皆以中國式的造型出現︰聖母腳踏祥雲、頭頂髮髻,與漁民信仰中的天后娘娘形象不謀而合,加上手抱的耶穌,更是活脫脫地演繹了「送子」這概念,而畫中左邊的一句「天后聖母 為我等祈」,絕對可以看出作畫人的心思,確是有意將聖母和天后拉上關係。

對於這二合一的畫像,有說是因為當年傳教士欲向本地漁民傳教,故借用其原本熟悉的神明形象,好讓他們較易接受。

由此,「聖母觀音」和「天后聖母」的出現,絕對不是無意為之。過去眾多先賢用其努力和心思,直接或間接的參與了這場融合,也因為他們,令「華洋雜處」、「中西合璧」不單單是口號,而是真正深入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十本書】 謝謝你們,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


經過這「冰淋城下」,小時候玩的「tag人遊戲」又再復活了,今次被tag的任務是選十本書。

工作關係,看過和擁有的書數不少,但一下子要你挑出十本,原來一點也不容易;同時,我一直偏執的相信「人如其書,書如其人」這說法,所以,以下這十本,一定不是最有養分,但卻都是曾經影響過我生命的書,按出現次序排列如下︰

《安徒生童話集》 作者︰安徒生
嚴格來說,這是第一本屬於我的書,小學二三年級時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是在珠海某大型書店買的簡體版本,裏面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國王的新衣》等,曾經在無數個晚上,帶我走進夢鄉。

《漫畫宋詞︰善感的吟詠》 作者︰蔡志忠
爸爸送給我的第二本書,算是我接觸詩詞的啟蒙作品。小學年代的我,就是加入了蔡志忠的漫畫,讀來也只如囫圇吞棗,但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他最愛的《江城子》、《定風波》,自小已倒背如流。

這書於我還有另一重意義︰小學四年級時,我開始接觸乒乓球,初時沒有球拍也沒有對手,只得用手掌「滴波」,與牆對打,一次隨手拿起了此書作為「球拍」,爸爸看見後大怒,說聲「書就是書,不容你拿來這樣玩」。自此,我有了第一塊球拍,也學會了愛書。

《東京奇譚集》 作者︰村上春樹
中學時候,第一本用自己零用錢買的書。

那些年的我,中午放學後常跟同學到學校附近的書店「打書釘」,加上當年的國文老師是標準的村上迷,也就令班上掀起了一陣「小說風」。還記得買這本小說集時,其實已在書店看了五分三,但一邊看,一邊覺得自己有天會想再翻這書,於是就從袋中掏出零用錢,買下這書,也是由這本書開始,走進村上春樹的世界。

《澳門作家訪問錄1》 編者︰黃文輝、鄒家禮
這書是「澳門日報出版社」出版,收錄了二十一個澳門作家的訪問。

還記得出版當天,出版社辦了一個聚會,讓書中的受訪者,也就是在澳門文壇中都具有一定分量的作家出席。那是我第一次在現實世界裏跟作家見面,也得感謝他們,令我立定志向,要躋身成為他們的一分子。

附帶一點,有「1」即是會有「2」,我期待看到《澳門作家訪問錄2》出版之日。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保羅.科爾賀
一本我相信能給予人力量的作品。

接觸這書時,我剛升上高中一年級,文科成績較好的我為了迎合「理科較強」的意識型態,選了理科,結果成績差得一塌糊塗,挫敗感極重。幸而在這時碰到了這本書,開始思考、找尋自己的「Maktub」,慢慢找回陽光。時至今天,遇到迷茫時也會拿起此書一讀。

《一年甲班34號》 作者︰恩佐
因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而接觸到恩佐,也開始追尋起他的作品,這本書以圖為主,文字不多,但卻借由小男孩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己的成長,34號為了滿足身邊的人,放下了最原本的自己,現實生活中,你我又何嘗未沒遇過,甚至做過34號呢?

《目送》 作者︰龍應台
龍應台的書看過不少,但其實,《野火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親愛的安德烈》等書,都不及這本《目送》於我震撼,因為出版當年,正好是我到香港升讀大學的日子,我一個人步上噴射船時,背囊裏裝的就是這本書,而我坐在船上,讀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想起方才與父母親話別的情景,哭了整整一程船。

《活著》 作者︰余華
中學時讀過,大學時候又拿來重讀的書。當時重讀的原因,是因為大學一年級時因為意外,四肢傷勢不輕,也逼於無奈將課業負擔減至最輕,一週除卻必要的導修課外,其餘一概能「奉命走堂」,結果一個百無聊賴,窩在宿舍(對!因為活動能力有限,不能回澳門養傷)的情況下,想起福貴這個悲慘的角色,於是自覺很慘的我再次翻起這書,閱罷,發現跟他相比,自己的遭遇只是小巫見大巫,也就慢慢能坦然面對傷勢。

《就係唔幫襯地產商》 作者︰龐一鳴
先沾一點光,我是這書再版時的編輯,也因為這緣故,它是我投身社會後第一本認真細看的書。還記得第一次看見書名和封面時,真的覺得這「光頭佬」很瘋狂,到真的開始閱讀內容,看龐一鳴在書內記錄活動一年期間所做的事,對他由衷的佩服;也是因為這書,令我跳出以往在學府裏思考霸權的方式,嘗試將它拉回生活層面,以自己的行動向它說不!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作者︰村上春樹
大學畢業那年,我如書中的主角多崎作一樣,因著某些我不明所以的緣故被重要的好友撇開了,而畢業以後,沒有了固定的碰面機會,更沒動力去找出當年的真相。但多崎作的故事,讓我看到了自己,也找到了直面真相的勇氣。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點止賽狗咁簡單?—— 澳門逸園賽狗



最近幾天,我前所未有地感覺到香港賽馬會距離自己生活是如此接近︰街頭巷尾、報章雜誌、Facebook都在討論的億五彩金、經過投注站時都見到的人龍、9.14馬季開鑼的廣告等,其滲透力、動員力、影響力之大,令我不期然想起那個「馬會、滙豐、港督」依序管治九七前香港的說法。回過頭來想想從前在澳門時,賽馬跟我的生活軌跡似乎相距甚遠,但對於賽狗,卻別有一番體會。

亞洲唯一的賽狗
澳門的賽狗場全名是逸園賽狗場,位處蓮峰球場之內,附近有雅廉訪、筷子基、青洲等民居,加之它是熱門的3號巴士線(來往關閘和港澳碼頭)的其中一站,澳門人大多不會對逸園賽狗場感到陌生,但其實,並不是有太多澳門人真正入場看過賽狗,反是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至,要見識這亞洲唯一的賽狗活動,甚至連《時代周刊》網站都將之選為二十五項「遊客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之一。

翻查歷史,原來澳門賽狗活動乃取經於上海,早在三十年代,盧九家族和范潔朋等組成的公司取得澳門賭場專營權,後更參考當時在上海盛行的賽狗博彩,在澳葡政府要員協助下取得場地,在1932年元旦過後,澳門賽狗會正式開幕。後來由於經營困難,幾經轉手和停辦,更被政府收回用地。最終於1961年初,印尼華僑鄭君豹向政府申請重辦賽狗,獲批後旋即轉讓予何賢任董事長的逸園賽狗有限公司,至1983年何賢逝世後,公司股權進行內部轉讓,令逸園賽狗場最終成為何鴻燊旗下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的業務之一。而隨著亞洲其他地區的賽狗活動被取締,澳門賽狗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亞洲唯一。

另類賽狗體驗
與香港的賽馬相比,逸園賽狗的比賽日程更頻密,每週一、四、六、日晚,每晚十八賽場,即是一週共有七十二場,而每場出賽的狗隻數目不等,少則六隻多則八隻,但都是體型瘦長、反應靈敏的格力狗。

雖則賽程頻密,地點方便,但一直有感賽狗活動不人道,故我從未進場看過一場賽狗,但卻有不少次「與狗同跑」的經驗︰原因是這個場地除了會用作賽狗以外,更會外借予澳門舉行校運會,就似我為例,初中三年的校運會都於這裏舉行,預賽以及校運會正式舉行的幾天裏,總會碰上賽狗的練習時間,於是,人在內圈的田徑場內,盯著終點跑;狗在外圍的沙圈裏,跟著電兔跑,互不侵犯,各跑各路。


但隨著氹仔的澳門運動場落成後,不少校運會都轉至這個更大更新的場地舉行,至於這種另類的賽狗體驗,相信也會逐漸成為澳門學生哥的集體回憶。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小城煙花特別多

說起澳門街,不少人都會想到一個「賭」字,而由「賭」出發,又會聯想起「黃」和「毒」,繼而出現一堆如龍蛇混雜、烏煙瘴氣、煙花之地等形容詞。說實在,澳門的確有不少「煙花之地」,正如早前寫過的福隆新街就是名噪一時的銷金窩,但除此以外,澳門街的確特別多煙花,是如假包換的「煙花之地」。

中秋節,賞月也賞煙花
在澳門人身上,你很難找到對看煙花的嚮往,因為我們一年之間,總有機會看上幾場煙花,特別是年度的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

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首辦於1989年,由當時的旅遊司主辦,主要是作為葡萄牙共和國成立日(105日)的慶祝活動前奏,早期只有葡萄牙、中國、日本、西班牙等幾支隊伍參加,一直到了1993年,參賽隊伍始增加至十隊,2005年時,更規定在比賽時間加上音樂演出,令整個匯演更精彩。

比賽日程一般由中秋節晚上開始,十一國慶夜作結,將十隊參賽隊伍分於五日作賽,當中除了中秋和國慶外,其餘日子皆為星期六晚。也就是說,整整一個月的週末晚上,澳門街的夜空都滿是火樹銀花,煙花璀璨,這些日子,旅遊塔對出南灣湖畔、西灣湖廣場、主教山、等,總不乏看煙花的人群,更有甚者,氹仔海洋花園前的馬路更會出現為看煙花而慢駛、或停下來的車龍;而中秋節當晚看煙花,亦不覺已成了澳門人的應節活動。

時至今日,這國煙花比賽匯演不覺已舉行了二十六年,但其實煙花與澳門的緣分,絕對不止四分一個世紀。

煙花與文化遺產
澳門的煙花故事,得由曾經是澳門三大工業的炮竹業說起︰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澳門北區已經是炮竹廠的集中地,後來經歷台山炮竹廠大爆炸後,才規定將炮竹廠遷到遠離市區的離島氹仔,而戰後至七十年代初,炮竹業更與神香、火柴同列澳門三大工業,全盛時期,小城內共有炮竹大廠、小型工廠逾二十多家,養起氹仔四分一的人口,然而,當內地於七十年代打開美日市場,香港又於六七暴動後禁止燃放炮竹後,澳門炮竹業漸漸式微。

雖然如此,但炮竹業始於在小城佔有一定地位,加之葡萄牙的煙花業亦有悠久歷史,澳門旅遊司遂舉辦這年度的煙花比賽匯演,以留存這項文化遺產及延續澳門的煙花歷史。所以,「煙花之地」之名,實則是由炮竹業與殖民歷史共同譜寫的。

除了這個煙花比賽匯演,澳門政府還會於每年的農曆年廿九至年初四期間,開放兩個爆竹燃放區,讓市民感受春節氣氛,雖然當中亦有不少人會放煙花,但到現場看過的朋友的知道,那其實有如襯熱鬧、討意頭的墟市,跟國際煙花匯演,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明天就是中秋節,也是第二十六屆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開始的日子。何不趁此機會,與三五友伴到南灣湖畔看一趟精彩的煙花,把近日的煩憂、沮喪都暫且拋開,始終人生匆匆,再好再壞再美再醜,也不過如煙花一樣,轉眼即逝,帶不走,也留不住。

「煙花易冷,人事易分」,正是如此。


謹送上幾張澳門煙花夜景圖,讓大家欣賞一下。

圖︰第二十六屆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官方網站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380,又如何?


2014年8月31日,崔世安在小圈子遊戲(一個人的不是選舉)中得到380票,「眾望所歸」地成功連任澳門特首。雖然如此,觀乎由選舉前一週起至今日,澳門社會中發生的大小事件,不難發現,崔班子未來五年的施政壓力,可能比要他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難度還要大。

一. 法治制度崩壞
自三個小團體宣佈發動「民間公投」開始,就被冠以「沒有憲制性法律依據」、「非法」、「沒有法律基礎」等罪名,後來經終審法院一錘定音,判定「民間公投」為「民意調查」,法律並無禁止,換言之,不是非法。然而,到民間公投正式開始時,又換來一個個人資料保護辦公室(個資辦),漠視有關法律為半公罪,需受害人投訴才可執法的大原則,直接拉人。當你以為故事就此完結時,澳門司警又以誘捕方式將《愛瞞日報》的副社長崔子釗以及實習記者梁家偉拘捕,理由是其面書專頁上的一張相片附有司警工作證以及完成公投的電腦屏幕畫面,可能「誤導公眾以為司警支持民間公投」,以涉嫌觸犯刑法第296條「濫用名稱、標誌或制服罪」,後來再在澳門碼頭將社長周庭希拘捕,案件更被移至檢察院處理(後裁定未夠條件成案)。

短短十多日內,澳門市民上了一堂又一堂的「法律通識課」,但當你看見這些原本應是公平公正,保障市民的法律被掌權者用以打壓異議者,對於法律,又怎會繼續抱有信心?

二. 官民互信消失
以上這些例子除了令人對法律失去信心後,近來鬧得熱哄哄的「街影條例」令市民對政府的不滿更大。

事緣在崔世安成功連任前,親口證實有意要取消早在澳葡時期已實施的「街影條例」,消息一出,社會爭議不斷,不少專業人士開腔表明為了城市外觀、衞生考量、植物生長等因素,「街影條例」決不可廢,加上市民一致認定崔世安此舉,是為地產商瘋狂加高樓宇的想法「開綠燈」,反對聲不絕,但崔特首一於少理,而工務局賈利安更接力推銷,在沸騰的民憤上再添油加醋。

「街影條例」是否一定要留?怎樣留?留到何時?我覺得都是可放在理性層面討論的題目,但崔世安一個決定,加上官員的賣力推銷,令澳門市民更厭惡,加之其他議題如輕軌走線的連場假諮詢等,令市民看清政府只流於形式、口號的務虛處事手段。所以,紛擾不斷,核心的原因在於澳門人覺得崔世安信唔過,令官民關係更趨向撕裂,加上民間公投的九成不信任結果,在市民與政府的互相基礎已岌岌可危時,未來五年的施政,必定阻撓重重。

三. 「乜都得」的代價
最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崔世安必須履行其競選時的承諾,也就是「找數」。

填海新城A區的兩萬八公屋、嚴厲整治的士界「劏客」情況、建立博彩從業員牌照、最低工資全面立法、調升敬老金……以上都是崔世安在競選時候,或在政綱中作出的承諾,盡是一些與民生有莫大關係的議題,而早前的離補法案硬闖不成,更令崔答應日後推行重大法案前會公開諮詢,並會加強監管公共工程。但單是住屋問題一項,已有不少議論聲音,質疑崔能否如實找數。

雖知道,自反離補法案以後,公民社會已有一定程度的成長,加之民間公投、博彩工運、守護公園等,更令公民社會繼續向前,而當澳門人經歷過「光輝五月」後,亦開始相信「站出來」的力量,如此情況下,崔特首想要「走數」的代價一定比以往大,任何一項承諾的失信,都有可能成為拖垮整個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掌權者要將民意放在自己的對立面,用法律加以炮製;當市民不再信任政府,各項施政都會放在顯微鏡下放大檢查;當手上還有數之不盡的「尾數」要找清。贏了380,惹下大堆「後遺症」,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