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中西合璧兩女神

常說澳門有四百多年的殖民地歷史,中西文化在這期間不斷撞擊、交流、融合,最後以一種獨特的糅合狀態在小城落地生根。有人以「華洋雜處」、「中西合璧」等話來總結這情況,我不反對,但究竟是如何「雜」,又怎樣「合」呢?我想,有兩個女神頗能說明狀況。

說是兩個女神,其實只是從俗,假若要嚴謹地從性別與宗教等角度考慮,則不太能用得上「女神」這名號,因為我所指的,其實一個是觀音,一個是聖母。

不望海的「聖母觀音」
九九回歸前,澳葡政府共為澳門留下了十座「中葡友好紀念物」,散見於小城不同地方,而最後一座,正是位於新口岸海邊的觀音蓮花苑。

以宗教人物作為紀念物主題,不是怪事;加之澳門素有「蓮花寶地」之稱,而蓮與佛教又有特別聯繫,以蓮花、觀音等元素作為最後一件紀念物,更沒有半點怪異,但奇怪的地方是,這個觀音一不望海,二有聖母瑪利亞的影子。

坊間對兩點奇怪也有解說︰觀音之所以不望海或位於山上俯視世間,乃有其風水考慮,顯示觀音正翻越松山,步向觀音堂;其次,則因為觀音蓮花苑由葡萄牙設計師操刀設計,故拋開了一般觀音的莊重和嚴謹形象,會伸出腳趾,也加入了一點聖母瑪利亞的影子,故又有人稱之為「聖母觀音」,中西合璧。

但撇開這兩點,我更欣賞設計者在設計時考慮了觀音像與人的互動,只因由入口旁的馬路逐步走近蓮花苑時,遊人可以感受到銅像的眼睛正慢慢打開,注視眾生。孰真孰假,留待各位自行感受。

送子的「天后聖母」
觀音蓮花苑於1999年3月正式揭幕,這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產物尚且會因為其外形而被戲稱「聖母觀音」,但其實在此的約八十年前,「天后聖母」的融合,比時人玩得更大,去得更盡。

「天后聖母」是路環聖方濟各聖堂之內的一幅畫,畫內的聖母和耶穌皆以中國式的造型出現︰聖母腳踏祥雲、頭頂髮髻,與漁民信仰中的天后娘娘形象不謀而合,加上手抱的耶穌,更是活脫脫地演繹了「送子」這概念,而畫中左邊的一句「天后聖母 為我等祈」,絕對可以看出作畫人的心思,確是有意將聖母和天后拉上關係。

對於這二合一的畫像,有說是因為當年傳教士欲向本地漁民傳教,故借用其原本熟悉的神明形象,好讓他們較易接受。

由此,「聖母觀音」和「天后聖母」的出現,絕對不是無意為之。過去眾多先賢用其努力和心思,直接或間接的參與了這場融合,也因為他們,令「華洋雜處」、「中西合璧」不單單是口號,而是真正深入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十本書】 謝謝你們,讓我成為了今天的我


經過這「冰淋城下」,小時候玩的「tag人遊戲」又再復活了,今次被tag的任務是選十本書。

工作關係,看過和擁有的書數不少,但一下子要你挑出十本,原來一點也不容易;同時,我一直偏執的相信「人如其書,書如其人」這說法,所以,以下這十本,一定不是最有養分,但卻都是曾經影響過我生命的書,按出現次序排列如下︰

《安徒生童話集》 作者︰安徒生
嚴格來說,這是第一本屬於我的書,小學二三年級時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是在珠海某大型書店買的簡體版本,裏面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國王的新衣》等,曾經在無數個晚上,帶我走進夢鄉。

《漫畫宋詞︰善感的吟詠》 作者︰蔡志忠
爸爸送給我的第二本書,算是我接觸詩詞的啟蒙作品。小學年代的我,就是加入了蔡志忠的漫畫,讀來也只如囫圇吞棗,但在爸爸的耳濡目染下,他最愛的《江城子》、《定風波》,自小已倒背如流。

這書於我還有另一重意義︰小學四年級時,我開始接觸乒乓球,初時沒有球拍也沒有對手,只得用手掌「滴波」,與牆對打,一次隨手拿起了此書作為「球拍」,爸爸看見後大怒,說聲「書就是書,不容你拿來這樣玩」。自此,我有了第一塊球拍,也學會了愛書。

《東京奇譚集》 作者︰村上春樹
中學時候,第一本用自己零用錢買的書。

那些年的我,中午放學後常跟同學到學校附近的書店「打書釘」,加上當年的國文老師是標準的村上迷,也就令班上掀起了一陣「小說風」。還記得買這本小說集時,其實已在書店看了五分三,但一邊看,一邊覺得自己有天會想再翻這書,於是就從袋中掏出零用錢,買下這書,也是由這本書開始,走進村上春樹的世界。

《澳門作家訪問錄1》 編者︰黃文輝、鄒家禮
這書是「澳門日報出版社」出版,收錄了二十一個澳門作家的訪問。

還記得出版當天,出版社辦了一個聚會,讓書中的受訪者,也就是在澳門文壇中都具有一定分量的作家出席。那是我第一次在現實世界裏跟作家見面,也得感謝他們,令我立定志向,要躋身成為他們的一分子。

附帶一點,有「1」即是會有「2」,我期待看到《澳門作家訪問錄2》出版之日。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保羅.科爾賀
一本我相信能給予人力量的作品。

接觸這書時,我剛升上高中一年級,文科成績較好的我為了迎合「理科較強」的意識型態,選了理科,結果成績差得一塌糊塗,挫敗感極重。幸而在這時碰到了這本書,開始思考、找尋自己的「Maktub」,慢慢找回陽光。時至今天,遇到迷茫時也會拿起此書一讀。

《一年甲班34號》 作者︰恩佐
因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而接觸到恩佐,也開始追尋起他的作品,這本書以圖為主,文字不多,但卻借由小男孩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己的成長,34號為了滿足身邊的人,放下了最原本的自己,現實生活中,你我又何嘗未沒遇過,甚至做過34號呢?

《目送》 作者︰龍應台
龍應台的書看過不少,但其實,《野火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請用文明來說服我》、《親愛的安德烈》等書,都不及這本《目送》於我震撼,因為出版當年,正好是我到香港升讀大學的日子,我一個人步上噴射船時,背囊裏裝的就是這本書,而我坐在船上,讀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想起方才與父母親話別的情景,哭了整整一程船。

《活著》 作者︰余華
中學時讀過,大學時候又拿來重讀的書。當時重讀的原因,是因為大學一年級時因為意外,四肢傷勢不輕,也逼於無奈將課業負擔減至最輕,一週除卻必要的導修課外,其餘一概能「奉命走堂」,結果一個百無聊賴,窩在宿舍(對!因為活動能力有限,不能回澳門養傷)的情況下,想起福貴這個悲慘的角色,於是自覺很慘的我再次翻起這書,閱罷,發現跟他相比,自己的遭遇只是小巫見大巫,也就慢慢能坦然面對傷勢。

《就係唔幫襯地產商》 作者︰龐一鳴
先沾一點光,我是這書再版時的編輯,也因為這緣故,它是我投身社會後第一本認真細看的書。還記得第一次看見書名和封面時,真的覺得這「光頭佬」很瘋狂,到真的開始閱讀內容,看龐一鳴在書內記錄活動一年期間所做的事,對他由衷的佩服;也是因為這書,令我跳出以往在學府裏思考霸權的方式,嘗試將它拉回生活層面,以自己的行動向它說不!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作者︰村上春樹
大學畢業那年,我如書中的主角多崎作一樣,因著某些我不明所以的緣故被重要的好友撇開了,而畢業以後,沒有了固定的碰面機會,更沒動力去找出當年的真相。但多崎作的故事,讓我看到了自己,也找到了直面真相的勇氣。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點止賽狗咁簡單?—— 澳門逸園賽狗



最近幾天,我前所未有地感覺到香港賽馬會距離自己生活是如此接近︰街頭巷尾、報章雜誌、Facebook都在討論的億五彩金、經過投注站時都見到的人龍、9.14馬季開鑼的廣告等,其滲透力、動員力、影響力之大,令我不期然想起那個「馬會、滙豐、港督」依序管治九七前香港的說法。回過頭來想想從前在澳門時,賽馬跟我的生活軌跡似乎相距甚遠,但對於賽狗,卻別有一番體會。

亞洲唯一的賽狗
澳門的賽狗場全名是逸園賽狗場,位處蓮峰球場之內,附近有雅廉訪、筷子基、青洲等民居,加之它是熱門的3號巴士線(來往關閘和港澳碼頭)的其中一站,澳門人大多不會對逸園賽狗場感到陌生,但其實,並不是有太多澳門人真正入場看過賽狗,反是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而至,要見識這亞洲唯一的賽狗活動,甚至連《時代周刊》網站都將之選為二十五項「遊客不容錯過的亞洲體驗」之一。

翻查歷史,原來澳門賽狗活動乃取經於上海,早在三十年代,盧九家族和范潔朋等組成的公司取得澳門賭場專營權,後更參考當時在上海盛行的賽狗博彩,在澳葡政府要員協助下取得場地,在1932年元旦過後,澳門賽狗會正式開幕。後來由於經營困難,幾經轉手和停辦,更被政府收回用地。最終於1961年初,印尼華僑鄭君豹向政府申請重辦賽狗,獲批後旋即轉讓予何賢任董事長的逸園賽狗有限公司,至1983年何賢逝世後,公司股權進行內部轉讓,令逸園賽狗場最終成為何鴻燊旗下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的業務之一。而隨著亞洲其他地區的賽狗活動被取締,澳門賽狗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亞洲唯一。

另類賽狗體驗
與香港的賽馬相比,逸園賽狗的比賽日程更頻密,每週一、四、六、日晚,每晚十八賽場,即是一週共有七十二場,而每場出賽的狗隻數目不等,少則六隻多則八隻,但都是體型瘦長、反應靈敏的格力狗。

雖則賽程頻密,地點方便,但一直有感賽狗活動不人道,故我從未進場看過一場賽狗,但卻有不少次「與狗同跑」的經驗︰原因是這個場地除了會用作賽狗以外,更會外借予澳門舉行校運會,就似我為例,初中三年的校運會都於這裏舉行,預賽以及校運會正式舉行的幾天裏,總會碰上賽狗的練習時間,於是,人在內圈的田徑場內,盯著終點跑;狗在外圍的沙圈裏,跟著電兔跑,互不侵犯,各跑各路。


但隨著氹仔的澳門運動場落成後,不少校運會都轉至這個更大更新的場地舉行,至於這種另類的賽狗體驗,相信也會逐漸成為澳門學生哥的集體回憶。

2014年9月6日 星期六

小城煙花特別多

說起澳門街,不少人都會想到一個「賭」字,而由「賭」出發,又會聯想起「黃」和「毒」,繼而出現一堆如龍蛇混雜、烏煙瘴氣、煙花之地等形容詞。說實在,澳門的確有不少「煙花之地」,正如早前寫過的福隆新街就是名噪一時的銷金窩,但除此以外,澳門街的確特別多煙花,是如假包換的「煙花之地」。

中秋節,賞月也賞煙花
在澳門人身上,你很難找到對看煙花的嚮往,因為我們一年之間,總有機會看上幾場煙花,特別是年度的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

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首辦於1989年,由當時的旅遊司主辦,主要是作為葡萄牙共和國成立日(105日)的慶祝活動前奏,早期只有葡萄牙、中國、日本、西班牙等幾支隊伍參加,一直到了1993年,參賽隊伍始增加至十隊,2005年時,更規定在比賽時間加上音樂演出,令整個匯演更精彩。

比賽日程一般由中秋節晚上開始,十一國慶夜作結,將十隊參賽隊伍分於五日作賽,當中除了中秋和國慶外,其餘日子皆為星期六晚。也就是說,整整一個月的週末晚上,澳門街的夜空都滿是火樹銀花,煙花璀璨,這些日子,旅遊塔對出南灣湖畔、西灣湖廣場、主教山、等,總不乏看煙花的人群,更有甚者,氹仔海洋花園前的馬路更會出現為看煙花而慢駛、或停下來的車龍;而中秋節當晚看煙花,亦不覺已成了澳門人的應節活動。

時至今日,這國煙花比賽匯演不覺已舉行了二十六年,但其實煙花與澳門的緣分,絕對不止四分一個世紀。

煙花與文化遺產
澳門的煙花故事,得由曾經是澳門三大工業的炮竹業說起︰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澳門北區已經是炮竹廠的集中地,後來經歷台山炮竹廠大爆炸後,才規定將炮竹廠遷到遠離市區的離島氹仔,而戰後至七十年代初,炮竹業更與神香、火柴同列澳門三大工業,全盛時期,小城內共有炮竹大廠、小型工廠逾二十多家,養起氹仔四分一的人口,然而,當內地於七十年代打開美日市場,香港又於六七暴動後禁止燃放炮竹後,澳門炮竹業漸漸式微。

雖然如此,但炮竹業始於在小城佔有一定地位,加之葡萄牙的煙花業亦有悠久歷史,澳門旅遊司遂舉辦這年度的煙花比賽匯演,以留存這項文化遺產及延續澳門的煙花歷史。所以,「煙花之地」之名,實則是由炮竹業與殖民歷史共同譜寫的。

除了這個煙花比賽匯演,澳門政府還會於每年的農曆年廿九至年初四期間,開放兩個爆竹燃放區,讓市民感受春節氣氛,雖然當中亦有不少人會放煙花,但到現場看過的朋友的知道,那其實有如襯熱鬧、討意頭的墟市,跟國際煙花匯演,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明天就是中秋節,也是第二十六屆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開始的日子。何不趁此機會,與三五友伴到南灣湖畔看一趟精彩的煙花,把近日的煩憂、沮喪都暫且拋開,始終人生匆匆,再好再壞再美再醜,也不過如煙花一樣,轉眼即逝,帶不走,也留不住。

「煙花易冷,人事易分」,正是如此。


謹送上幾張澳門煙花夜景圖,讓大家欣賞一下。

圖︰第二十六屆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官方網站



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380,又如何?


2014年8月31日,崔世安在小圈子遊戲(一個人的不是選舉)中得到380票,「眾望所歸」地成功連任澳門特首。雖然如此,觀乎由選舉前一週起至今日,澳門社會中發生的大小事件,不難發現,崔班子未來五年的施政壓力,可能比要他說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難度還要大。

一. 法治制度崩壞
自三個小團體宣佈發動「民間公投」開始,就被冠以「沒有憲制性法律依據」、「非法」、「沒有法律基礎」等罪名,後來經終審法院一錘定音,判定「民間公投」為「民意調查」,法律並無禁止,換言之,不是非法。然而,到民間公投正式開始時,又換來一個個人資料保護辦公室(個資辦),漠視有關法律為半公罪,需受害人投訴才可執法的大原則,直接拉人。當你以為故事就此完結時,澳門司警又以誘捕方式將《愛瞞日報》的副社長崔子釗以及實習記者梁家偉拘捕,理由是其面書專頁上的一張相片附有司警工作證以及完成公投的電腦屏幕畫面,可能「誤導公眾以為司警支持民間公投」,以涉嫌觸犯刑法第296條「濫用名稱、標誌或制服罪」,後來再在澳門碼頭將社長周庭希拘捕,案件更被移至檢察院處理(後裁定未夠條件成案)。

短短十多日內,澳門市民上了一堂又一堂的「法律通識課」,但當你看見這些原本應是公平公正,保障市民的法律被掌權者用以打壓異議者,對於法律,又怎會繼續抱有信心?

二. 官民互信消失
以上這些例子除了令人對法律失去信心後,近來鬧得熱哄哄的「街影條例」令市民對政府的不滿更大。

事緣在崔世安成功連任前,親口證實有意要取消早在澳葡時期已實施的「街影條例」,消息一出,社會爭議不斷,不少專業人士開腔表明為了城市外觀、衞生考量、植物生長等因素,「街影條例」決不可廢,加上市民一致認定崔世安此舉,是為地產商瘋狂加高樓宇的想法「開綠燈」,反對聲不絕,但崔特首一於少理,而工務局賈利安更接力推銷,在沸騰的民憤上再添油加醋。

「街影條例」是否一定要留?怎樣留?留到何時?我覺得都是可放在理性層面討論的題目,但崔世安一個決定,加上官員的賣力推銷,令澳門市民更厭惡,加之其他議題如輕軌走線的連場假諮詢等,令市民看清政府只流於形式、口號的務虛處事手段。所以,紛擾不斷,核心的原因在於澳門人覺得崔世安信唔過,令官民關係更趨向撕裂,加上民間公投的九成不信任結果,在市民與政府的互相基礎已岌岌可危時,未來五年的施政,必定阻撓重重。

三. 「乜都得」的代價
最後,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崔世安必須履行其競選時的承諾,也就是「找數」。

填海新城A區的兩萬八公屋、嚴厲整治的士界「劏客」情況、建立博彩從業員牌照、最低工資全面立法、調升敬老金……以上都是崔世安在競選時候,或在政綱中作出的承諾,盡是一些與民生有莫大關係的議題,而早前的離補法案硬闖不成,更令崔答應日後推行重大法案前會公開諮詢,並會加強監管公共工程。但單是住屋問題一項,已有不少議論聲音,質疑崔能否如實找數。

雖知道,自反離補法案以後,公民社會已有一定程度的成長,加之民間公投、博彩工運、守護公園等,更令公民社會繼續向前,而當澳門人經歷過「光輝五月」後,亦開始相信「站出來」的力量,如此情況下,崔特首想要「走數」的代價一定比以往大,任何一項承諾的失信,都有可能成為拖垮整個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當掌權者要將民意放在自己的對立面,用法律加以炮製;當市民不再信任政府,各項施政都會放在顯微鏡下放大檢查;當手上還有數之不盡的「尾數」要找清。贏了380,惹下大堆「後遺症」,值得?

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三把小聲音 —— 記「8.31踢走小圈子」集會


大會準備的道具,於集會結束前由吳國昌議員踢走,寓意「踢走小圈子」

831日早上,崔世安在無競爭對手、無民意認可、無驚險的「三無」狀態下,獲得380張贊成票順利連任。而在經歷5月「離補法案」一役後,崔之得票率不跌反升,比上屆微升1個百分點,可謂對小圈子選舉作出了完美示範。

你有你當選,我有我不滿
雖然特首選舉的結果關乎小城未來五年的發展路向,但在百分之九十九澳門人都無法參與的情況下,小城今天也並無太大不同,人照逼,車照塞。雖然如此,還是有零星的聲音投過不同渠道表達自己的訴求,有以最謙卑、最溫和的形式在「澳門蛋」作苦行,也有在遊人如鯽的大三巴前舉行集會,宣示澳門人爭普選的訴求。活動的詳情和訴求,大家可於媒體報導中讀到,而這次我想分享的,是三位參與集會人士的小聲音。

「誰說澳門的老人一定是政治冷感、親建制?」73歲的李婆婆這話,問得堅定。懼怕警察秋後算帳,不欲上鏡的她表示,自己日前參與了民間公投,因為不熟悉電腦操作所以未能選擇方便快捷的網上投票,唯有親自走上街頭的實體票站,投下自己和平的一票。李婆婆坦言,無論是民間公投,抑或今日參與集會,都是為了下一代,希望他們能有普選,有好日子過。「現時的官根本不為市民著想,所以才會有『經濟好,市民生活不見得好,貪官卻能吃到飽』的情況,只有爭到普選,他們(指下一代)才有好日子過。」

現年四十歲的湯先生一早到達集會現場,當主持人宣佈集會開始,工作人員在大三巴梯級中舉起「踢走小圈子」「我要有權選特首」「四百選委不代表我」時,他也從袋中拿出寫有「人人平等 選舉特首」的自製標語,站到工作人員旁邊,默默的站著。乘著集會中間的空檔,我走到他身旁,聊了一下︰「我今天來這裏,不是要反對誰,而是希望爭取人人有份的選舉權,因為這是基本人權。」在澳門土生土長,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湯先生說罷此話,又再回到梯級上,繼續舉起「人人平等 選舉特首」。

土生葡人Beto正在發言


跟李婆婆、湯先生的靜靜參與不同,土生葡人Beto是主持人邀請在場人士發言時,第一個舉手接過咪的人,說到崔世安連任之時,他更大喊︰「香港特首都有689票,你有咩?畀返個澳門我!」卻想不到表現激動的Beto是社會運動的「初哥」,他坦言,自己一直沒有參加遊行、集會,這次「零的突破」是因為目睹崔班子在過去幾年將澳門土地的不當使用,將屬於澳門人的土地變成收買小圈子選委的甜頭,忍無可忍,決意走出來,同時,自修刑事法例幾年的他,更質疑日前司警拘捕愛瞞日報兩位記者的正當性,「呢個情況,無拘捕令根本唔可以拉人,如果警察因為我今日嚟呢度而拉我,我一定會問佢︰『你憑咩?』」

小圈子制度,能確保崔世安順利當選、選委間的利益輸送,卻難以遮眾人之眼、掩眾人之口。在強大的高牆體制前,這些市民的聲音有如雞蛋,小得可憐。但「雖然雞蛋脆弱,但岩石最終會化灰,而雞蛋卻可以孵出生命」,未來的路要怎樣走,就看我們這些雞蛋能企得多硬,撐得多久。

澳門和香港的命運已經連成一線,在民主最黑暗的今天,我們同哭同悲;明天開始,我們一起企硬,一起撐住!




在開學日想起鳳凰木





明天是91日,除了是李飛到港「宣旨」、崔世安成功連任澳門特首的第一個工作天外,也是一年一度的開學日。雖然近日的時局讓人壓抑得透不過氣,但還是想把握這個一年一度的時間,和大家分享一下鳳凰木與澳門的故事。

學子的離別禮物
對在港澳生活的人而言,鳳凰木可謂絕不陌生,平日走在街頭,總有機會碰上一兩棵,尤其從5月開始,鳳凰木踏入花期,滿樹紅花,燦爛如火,加上些許綠葉點綴,足以在其他「清一色」的樹種中鶴立雞群,而除了街道兩旁,鳳凰木另一個出現的熱點,就是校園。

我的母校培正中學內,也有一棵讓紅藍兒女惦記的鳳凰木,而且我認為,它所代表的集體回憶,絕不比世遺級的行政樓、龜池、芒果樹等為少。每年5月,當鳳凰木花期開始前,畢業生也開始為自己留校的日子作最後倒數,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生在鳳凰木的紅花見證下,熬過畢業考,展開人生的新里程,展翅驁翔。「鳳凰花開,驪歌高唱」,鳳凰木那代表「離別」的花語,大抵也是因此而來。

然而,鳳凰木作為歷史見證的角色,不讓培正紅藍人專美,也不止是學生的事,它甚至有其歷史角色,見證葡萄牙人在澳門所留下的足跡。

鳳凰木的前世今生
鳳凰木不是嶺南樹木,對於它的原產地,普遍認為是非洲的馬達加斯加,但亦有說是馬來西亞及新加坡一帶,但可以肯定的是,最早出現鳳凰木的中國土地,就是澳門。

1848年清朝道光年間胡其所著《植物名實圖考》記載,1553年葡萄牙人佔領澳門時,將鳳凰木傳入中國,而最先引種的土地正是澳門的鳳凰山,故得名鳳凰木。詩人郭沫若詩中亦曾提及︰「我們是大喬木,原名攀霞拿,種在澳門鳳凰山(白鴿巢)上,故名鳳凰花。」所以,鳳凰木出現在澳門足有四百多年,由葡人以晾曬貨物為名,進駐澳門,到後來正式成為葡萄牙殖民地,這些紅花都一一見證。至於後來再在1897年傳到台灣,甚至成為台南市和汕頭市的市花,以及港澳因城市發展而令鳳凰木日漸減少,則是後話了。


明天開學之時,學子們還能看見鳳凰木上的些許紅花,它們見證過畢業生遠去,也迎來新一屆的學子,歸來遠去,人來人往之間,唯一不變的,有這棵年年開花的鳳凰木。而執筆此際,崔世安已成功連任,人大亦已「落閘」,前路必定難走,唯有借此寄望身處港澳雙城的我們,能如鳳凰木一樣,經歷火紅的洗禮後,能浴火重生,愈戰愈強。

圖︰網上圖片

2014年8月28日 星期四

「點解要搞到澳門咁亂?」

繼5月「反離補」一役後,澳門再因「民間公投」登上《蘋果日報》頭條,甚至引來外國媒體關注,再次「揚威海外」;而周一的博彩工運,七千位博彩從業員發起遊行向政府請願,令身邊的香港朋友都不解地問我︰「嘩!澳門做乜咁亂?」
香港朋友用一個「亂」字來總結這幾天在澳門發生的事,無可厚非,只因在他們眼中,澳門人個個良善、澳門社會全面和諧,但在「反離補」之後,相信他們亦明白︰良善不等於「無火」,和諧也不過是假象。所以,當我大致道明狀況後,他們的回應總是「今日澳門,明日香港」「澳門人撐住」「加油」等等,一字一句,說得肉緊。然而,這個「亂」字,其實不是只有香港人會用上。
這個「亂」說的正是我在「真.澳門良心」和「真.愛澳門」等臉書群組看到的語句。我相信不少民主朋友看見這兩個因應不同社運團體而推出,實行「群眾鬥群眾」的「真」字頭群組,會覺得不值一提。然而,當我看見身邊不少親朋好友,甚至老師都讚好這些專頁,而又真心地在裏面留言,覺得現時的澳門好亂。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後背傳來一陣涼意。這股涼意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知道,大部分澳門人其實不是拒絕民主,只是怕煩、怕亂,所以只要將爭取民主、公義、普選等事加以著墨,製造出一個「你一言,我一語」的紛亂局面,就能使人煩躁、厭倦,再演化成討厭、憎恨。正因如此,我想借此機會跟這些真心交的朋友來分析一下︰「究竟邊個搞到澳門咁亂」?

民間公投,誰在搞事?
首先想談的是民間公投。由三個小團體聲明要籌辦民間公投開始,官方公佈、建制團體等輪流發表對公投的意見,左一句「非法」、右一句「無效」,繼而主辦方的場地申請被拒,最後由終審法院一錘定音,指明民間公投不具法律效力,但法律上亦無明文禁止,換言之,居民可以做。
雖然終院已有結論,民間公投的投票過程中亦有對個人資料的收集向參與市民作出提醒,但結果呢?警方違反私隱保護條例乃半公罪(即被害人要求追究,當局方可展開程序)的做法,一句「唔正當」便拉人。
一場居民可以參與,表達民意的公投,原本可以好端端的進行,建制派、親政府人士若然要顯示民意,大可動員旗下人馬,在投票中就「是否同意2019年行政長官由普選產生」和「是否信任2014澳門行政長官唯一候選人崔世安成為行政長官」分別投下「否」和「是」兩項選擇,以顯示你們對普選的不贊成以及對崔世安連任的熱切期盼,在公平的平台中以選票取勝,令你們眼中的反對派輸得心服口服,而不是違反法治精神,在未有接獲受害人投訴的情況下,先行拘捕有關人士。
因為害怕民間公投收集到真民意,因為害怕澳門人在經歷民間公投後體驗到普選,因為懶得去花時間、花人力動員(對,參照過往立法會選舉的結果,我是悲觀的)建制力量,於是,只好用不成理的理由去拉人,令原本以服務市民為己任的警察放在民意的對立面。你來告訴我,究竟誰在搞事?誰在搗亂?

博彩業遊行,誰是苦主?
說過民間公投,「亂」的還有週一的博彩工業。
「呢班人咁高人工仲出嚟遊行,擺明搞事」「都唔知嘈咩,做得呢份工就預咗,份糧包埋」「特登揀放工時間遊行,阻住個地球轉」,類似的說話,我聽過不少,但我們不妨回到問題根本,去問一句︰點解要遊行?
是次由「澳門博彩最前線」發起,遊行的訴求包括改善待遇、賭場內實施全面禁煙、明文規定禁止輸入外勞等,其中禁煙問題是梁安琪議員競選時已有承諾,後者則連崔世安在日前出席競選活動時亦作口頭承諾,所以,遊行、集會的目的不是要「獅子開大口」,而是一班苦主希望取回被承諾、合理的保障,然後合法地以自己的腳來表達訴求。但結果,這些被剝削、被走數的前因都被忽視了,大家見到的,是封路、是舉牌、是混亂,苦主也就變成了生事者。
假如你認為,今天他們以這種合法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權益是搞事、不可取,那麼明日,當同樣的事發生在你身上時,你也不可指望會有人伸出援手,也請你別以為自己能永遠幸運地避開所有不合理、不合法的事,只因在沒有真正民主、法治的社會,所有人都只是在玩音樂椅遊戲,準備成為下一個受苦的人。

「亂」的根源
看到這裏,你或會認為我在危言聳聽,也會覺得我被你們稱為「毒蘋果」的《蘋果日報》洗腦,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今天你們眼中這批「搗亂者」,實則同樣不想澳門亂,甚至比任何人都更想澳門人能在小城安居樂業,有如同處身屋中的我們被人在門前縱火,這批「搗亂者」其實只是叫醒大家起去救火的人,亂的不是他們,而是那團火、那群縱火者以及那失效的防火設施,假如我們一句「好亂」、「搞事」便把對方放在對立的位置,繼而全面否定,這樣的話,對你,對我,對澳門中的任何人,都只是壞事。 
所以,希望在講出一個「亂」字前,我們一起來想想︰這個亂的根源究竟是甚麼?澳門的問題,又怎一個「亂」字了得?

圖︰論盡媒體

2014年8月23日 星期六

九十後的懷舊︰《十月初五的月光》

近來,在《蘋果日報》「濠江變奏」專題帶動下,不少人開始懷念起小城的舊事舊物,Facebook內也出現不少澳門老照片、舊報章,當中的一些舊風景、老店舖,甚至是我從未見聞。但其實,對於我這個九十後而言,「懷舊」二字,或許真的要從正在MyTV重播的《十月初五的月光》說起。


電視劇給予的身份認同
「澳門街」出現在流行文化產物,《十月初五的月光》絕非先河,但我相信,對我這輩的澳門人而言,《十月初五的月光》確實有其一定的位置。

猶記得此劇首播時,我每晚總會安坐電視機前,乖乖看完全集,那大概是一種情意結︰澳門擁有自己的電視台,但我們日常看的是無綫劇集、港產片,聽的是香港、台灣樂壇的流行曲,追的偶像也不會是澳門明星,就在這種靠著消費外地流行文化成長的背景下,《十月初五的月光》的出現可算是一個突破,因為劇中的場景不再是疏離的香港街景、地標,而是我們每天上學時會走過的路,假日親子樂時會去的噴水池、南灣湖、大三巴、黑沙海灘……那是從小開始被灌輸「大香港小澳門」思想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縱使澳門很小,但還是有值得讓人關注、欣賞的地方。



今時今日的新馬路、大三巴連步行的空間都沒有了,更遑論能像初哥哥一樣「亡命衝」。 


這種由電視劇而生的「澳門人」身份認同,除了來自片名的「十月初五」及與之對應的街名外,亦因為它的所提供的「公眾面譜」著實能符合當時澳門人的想象︰善良、樸素、「抵得諗」,令觀眾如我,更易代入劇中的氣氛。

「月光」何以勝「巨輪」?
誠然,《十月初五的月光》中其實有不少「穿崩位」,例如為考慮取景而經常出現「不順路」的情況,亦沒有用上澳門人對地方的慣稱(如會稱呼議事亭前地為「廣場」,而非澳門人慣用的「噴水池」),而且劇裏其實也潛藏了不少香港人對澳門的刻板想象,但我依然認為它比《巨輪》優勝,雖然兩劇情節中也有提及手信店,但和後者只有手信店相比,《十月初五的月光》中還有黑社會、疊碼仔、燉奶店、歌舞廳、浴室、賽車等,縱使是將澳門聲色犬馬的一面放大,但總比《巨輪》抽空社會現況,一味只為賣廣告為好。


一方面覺得澳門複雜,另一方面又覺得澳門地方小,犯不著害怕,確實反映了部分人的心態。



八九十後的澳門一代重看《十月初五的月光》的感受很深,是因為我們曾經經歷如劇中一般美好的景況,但正當我們努力求學,打算躋身這個美好社會的同時,它也沒有停下腳步,反而比我們跑得更快、更前。所以,看《巨輪》時,我會因為它的不寫實而不屑一顧, 但看《十月初五的月光》時,卻是一絲絲的心酸︰這套劇不算完美,以卡士來算不算一線劇位,情節未見創新,又有「穿崩」和「蝦碌」位,甚至還有不少定型想象。但看著小城的劇變步伐比張智霖老化的速度來得更快時,我突然覺得這些都不再重要了,反而會感激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套劇集,在這紛亂的時勢下,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契機,重溫小城那美好、恬靜的時光。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澳門︰特首選舉外的三件小事


相信這幾天圍繞大家身邊的新聞,大抵會是817遊行造假、「房東」涉毒、「冰淋城下」等,但作為一個澳門人,我近來關注的重點是小城的特首選舉,雖說只有一位候選人的小圈子選舉絕不會有任何讓人意外的結果,不過,還是有與此相關的三件小事,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記者採訪被阻
8月16日,崔世安政綱宣講會上,選管會首次禁止記者於中場休息及完場自由採取、接近選委。有關當局事後解釋,此舉目的是為了「大會秩序」,不想記者走來走去,免得選委讓記者在同一通道出入而發生混亂,故將記者困在採訪區。

8月19日,崔世安落區接觸市民,選址祐漢區,更到了該區其中一家茶餐廳。緊隨其後的記者本欲進內向崔世安發問,但疑因店內空間有限,工作人員遂將記者拒諸門外,更在門外放好咪架,向記者表明稍後會有時間作訪問。結果,崔世安一出店門,即登車遠去,其後亦只有參選代理人黃顯輝等回來與記者見面。

雖然,崔世安事後亦有此事作出道歉,工作人員亦急忙表示因交通、天氣問題,取消戶外訪問,並改到新口岸世貿中心進行。但假如真的要重視市民意見,尊重新聞自由,以上舉動未免不夠大方,難免被人質疑「又話要聽民意

二、敢言教授接連被炒
一向以敢言見稱,有「社運學者」之稱的仇國平於8月13日收到澳門大學的不續約通知,澳大方面未有解釋原因,只賠償相等於四個月薪金的遺散費。有關消息隨即在學術界掀起一陣白色恐怖,甚至能「揚威海外」,登上《紐約時報》。有關新聞更因崔世安、高等教育辦公室主任蘇朝暉分別為校監和校董會成員而繼續升溫,但兩人卻一直對此事採取迴避態度,不予正面回應,將責任交回澳大,其後,崔世安更高呼「我無喺背後做過嘢」以示自己清白。

另一邊廂,聖若瑟大學的政治系高級講師蘇鼎德亦因在傳媒評論澳門政治,於6月4日被解僱,同時,校長薛沛直指蘇鼎德的一份政治研究資助申請書猶如一個「挑釁」,校長亦在公開信中也承認,蘇鼎被解僱的原因,並不是基於教學或研究表現,而是「其他原因」

姑勿論仇國平此次不獲續約與崔世安有否關係,我只知道,不論對公眾,抑或仇國平本人,澳門大學都有責任為是次事件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而蘇鼎德事件中,對學術自由的踐踏更為明顯,令人齒冷。假若特區政府真的如其所言,重視學術和教育自由,亦應主動了解相關事作,而非一直以交由校方處理等「耍太極」的方式回應。由此,有多「重視」,輕而易見。

三、民間公投申請用地被拒
由澳門良心、青年動力及開放澳門協會發起的民間公投,經過「非法」、「無效」、「無法律基礎」等一系列形容詞的洗禮後,最終於8月19日被澳門終審法院駁回就舉辦民間公投申請用地的上訴,未能有實體票站。雖然主辦方最終變陣,以手持平板電腦的方式在澳門五個不同地點接受居民即場投票,但如此一個「無效」、以收集民意為主要目的的公投竟然要被打壓如此,敢問一句,這還是尊重民意、希望跟澳門人「同心致遠」嗎?

這三件小事看似互不相連,甚至大部分香港人,乃至澳門人都可能不會多加理會,但如果把它們放在今日澳門的政治氣候下檢視,不難發現,這三件小事其實一點也不小,把它們綜合起來,更能解讀出一個核心訊息︰在一個公民權利沒法真正彰顯的情況下,新聞自由、學術自由、言論自由等防線根本不可能守住;在一個沒有普選的情況下,就算特首候選人對以上事情毫不關心,他仍能照樣當選;在這樣一個被噤聲的狀況下,就算事情更離譜,很多人依然可以不被告知……而我相信,縱使這話已經被說了一萬次,但澳門今日的狀況,真的是為香港在「做榜樣」。

當記者等於恐怖份子、當敢言會被打壓、當民意被趕絕,一切將是何等可怕。假如你不想「今日澳門,明日香港」這話最後變成真,那麼,在尚可選擇
的情況下,千萬別登上那輛回不了頭的終極鳥籠直通車。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花街」二花事︰福隆新街的百年故事

由於工作關係,我常有機會跟不同人接觸,因利成便,這也就成了我收集不同香港人的「澳門想象」的來源。他們當中,有跟我說起從前在澳門的美食回憶,也有談及一些我也沒有機會看過的美麗景色,但在這眾多想象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某文化界前輩的一句歸納︰「聲色犬馬杏仁餅」,還記得聽到這話時,我笑了笑然後回應說,還有「燈紅酒綠黃賭毒」。

我當時笑的原因,是有感前輩說得太精準,後來回想,發現這話正好用來描繪福隆新街的百年故事,同時,如果你認同我那句「燈紅酒綠黃賭毒」的話,就更要認識福隆新街的故事,因為它曾經在澳門黃賭毒歷史中,寫下過重要的一筆。

嫖賭飲吹一條街
福隆新街是澳門一條有名的老街,西北起福隆下街、清平新街和清平直街的交匯處,東南止於紅窗門街。中學時候的我愛到福隆新街,多數取道新馬路旁的東方斜巷,沿路轉往天通街直走,不消三分鐘就能走到。雖然如此,我相信新馬路上那些絡繹不絕的遊客中,其實沒有太多人知道這條街的存在,而到過福隆新街的,則多數是為了那些馳名的魚翅,除此之外,應該還會記得街上那些兩層高的樓房,以及那奪目的紅色木窗戶和木門板,但這片曾經出現在不同相片、明信片以及大銀幕,烙印在不少人腦海中的紅,本來原是一整片的青綠色,恰恰映襯出這條街的背景,青樓。

約1920年的福隆新街街景


福隆新街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間,由當時澳門總督羅沙與該區的最大業主,商人王祿與王棣父子合作,由興建「清平戲院」開始,逐步將福隆新街一帶發展成澳門的高級娛樂場所。這點想法,由福隆新街的葡文名字「Rua da Felicidade」(歡樂街)可見一二。

於是,在戲院的帶動下,不少妓院、賭館、煙館等陸續進駐,這裏亦如策劃者所料,漸見興旺。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福隆新街一帶已成為澳門著名的煙花之地,甚至與福榮里及宜安街合稱為「花國三街」。當時,福隆新街更分成上下兩段,上半段是青樓妓院集中地,下半段則滿是酒家、賭館、煙館;甚至有史料記載指,當時「花國三街」一帶的妓院多達百多所,娼妓、鴉片買賣更是當時澳葡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而香港在1932年禁娼後,臨近碼頭的福隆新街更是佔盡地利優勢,以其「處處青樓,家家煙館」的陣容吸引本地的商人以及遊客,黃賭毒事業發展更見蓬勃,成為聞名海外的「銷金窩」。

尋歡之餘,不忘救國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由於澳葡政府與日本人的協議,小城得以偏安一隅,是以「花國三街」在國內戰亂處處之時,依然興盛如昔,但身處燈紅酒綠中的歌姬們不忘國難,自發組織「花界救災會」,邀請前來弄樂的商人富翁在尋歡的同時,也捐錢救災,她們亦會四出義唱,或將自己的積蓄捐出,為當時的抗戰救災作出貢獻。

然而,抗日戰爭結束後,澳門政府分別於1946年和1948年實施禁毒和禁煙,福隆新街的「花事」變得蕭條,妓院、煙館、賭檔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的酒家和手信店,逐漸轉型成「飲食一條街」。時至今天,福隆新街的建築群成了全中國保留得最完整的青樓「化石」,但走在街上,舊日的聲色犬馬已不復見,剩下的,只有杏仁餅、碗仔翅的香氣。

福隆新街近清平直街一段入口,除可見到不同的翅店招牌外,還有少部分留有綠色的門窗。

不愛「紅門」愛「青樓」
經濟的發展促成了店舖類型的轉變,但福隆新街的主色轉變,有說是澳葡政府擺的一個烏龍。

1996年,澳葡政府為街道進行外觀復修,將福隆新街的青綠門窗都髹成了紅色,有傳聞指,此舉是因為當局誤將附近紅窗門街名字中的「紅窗門」當成是歷史典故,以為福隆新街的門窗都應是紅色,因而作了這一改動。然而,事已至此,當初改動的原因已不太能追溯,而「紅窗門」亦慢慢成了福隆新街的標誌,只是這裏的老街坊對此其實頗有微言,只因近海而居的他們認為從前的青綠有青蟹寓意,改成紅色則有如把蟹蒸熟,成了死蟹,遂破壞了風水格局,令這裏的地運一落千丈。

對於風水,我一無所知,我只知道文化遺產委員會於6月時的會議中,已決定按照民意將門窗變回綠色,令福隆新街重回舊貎。對於這改動能否修補被破壞的風水格局,我無力拆解,但我相信,隨著清平戲院活化以及福隆新街修復的工作陸續展開,必定會為該區重新注入生氣。雖然已有消息指出該區的業主集團股權有變,恐會以加租形式逼走老租戶,令福隆新街面臨變天,但孰真孰假,暫時仍是未知之數,唯望有關當局能在發展與保育間能取得平衡,好讓這條擁有百年歷史的老街,不會變成下一個人頭湧湧的遊客區。


假如你還想安靜地感受一下百年老街的氣息,看看那名符其實的紅窗門,真要盡快起行,只因這點恬靜的消失速度,快得傷感,快得可怕。

圖片來源︰澳門街道網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澳門青年為何不快樂?

長年也人頭湧湧的大三巴,早已不再屬於澳門人。


近日,台港各大報章都不約而同就一個名為「亞洲青年快樂指數」調查作出報導,這個調查由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發起,受訪對象為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泰國、澳洲、新加坡、中國中山、中國寧夏等十個地區,逾千名十八到四十歲的青年。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在10分總分中得6.69分,與寧夏同居首位,香港排名第八,而澳門則拿了個「包尾十」,換句話說,澳門青年最不快樂。

雖說每種調查方式都會有其誤差,也不能完全反映事實,但我相信,澳門青年人的不快樂絕非無中生有,且讓我以數據、事例來分析一下這些不快樂的來源。

不快樂,也許是源於求職難
博彩業的寡頭壟斷,除了帶動了澳門的經濟,賺得巨額收入外,也同時造就了一個畸型的就業結構,據統計,現時澳門每四個就業人口中,就有一個從事博彩業,其中佔了一半是荷官;同時,博彩公司提供的待遇普遍高於市面的其他中小企業,以2013年各業的收入中位數是一萬二千元計,博彩業的則是一萬六千元,此舉無疑加重了中小企的營運負擔,扼殺的,除了是中小企的生存空間,也是澳門青年的求職選擇,加上澳門社會著重社會資本,講關係,同樣是青年求職難的一大原因。一言以蔽之︰要不賭場工,要不難搵工。

對澳門人來說,做到自己喜歡做的,唸到自己喜歡唸的,就是一種幸福。」一個留學台灣,日後打算趁美深造的同學與我分享的這話,可謂說到心坎深處。

不快樂,也許是源於無生活
2002年的賭權開放加上2004年的自由行政策,澳門人的生活品質嚴重受影響,十年下來,澳門的全年旅客人數由1153萬上升至2932萬、人均接待旅客人數由26.1人升至48.3人、同樣是搶一輛的士,十年前只有15人,今天卻是68人,還有那林立的賭場、金舖、藥房等等,表面看來,澳門人無疑是富起來了,但生活空間卻一步步流失。我們的街,不由得我們來行;我們的的士,不可能搭得上;我們的店舖,根本不打算招呼我們……

今年51日,有團體以「重塑空間,還我好生活」作為年度勞動節遊行的主題,那個團體,正是「澳門青年動力」,點出了澳門青年早已覺醒︰人在澳門,根本沒有好生活。

不快樂,也許是源於置業難
不論是《公屋潮文》抑或近日被瘋傳的《35呎的尊嚴》,都寫出了香港年輕人「上車難」的悲慘處境,讓人讀來笑中有淚,但與澳門的情況相比,無論笑和淚,都未能獲勝。資料顯示,2013年,澳門的樓宇單位每平方米的平均成交價是「八萬多」,比十年前上升了十倍;吳國昌在接受《論盡媒體》訪問時亦指出,自2000年起至今,澳門樓價的增長率已經超過百分之一千,接近百分之一千三百,而樓價飆升同時帶動租金的飆升,所以劏房問題在澳門同樣嚴重。面對如此比天高的樓價,難怪不少澳門人都坦言「有錢不如去香港買樓,香港樓比澳門樓更保值」。

但在這「人人為樓狂」的情況下,居然會有議員無視外來資金炒高樓價的現實,勸籲政府勿亂建公屋,小心有樓冇人住,而更令人愕然的是,這位議員曾在今年5月,被踢爆獲政府賤價租出路環土地,興建億元別墅。大概在他眼裏,得到這份「厚禮」絕對不是政府對自己慷慨,而是澳門居民每人也手持一棟別墅,不然,怎能覺得現時會「有屋無人住」?


不快樂的原因還有很多,例如有不理民意訴求的政府、自肥的領導班子、「假諮詢,真硬闖」的輕軌走線方向、經《澳門日報》開宗明義,點明要借輕軌運輸將澳門納入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的融合方案、還有那不堪入目的小圈子選舉、官委議員制度、學術自由和新聞自由被打壓……所以,澳門青年不快樂,不是因為我們先天被寵壞,不會知足,而是在這個城市,實在有太多讓人不快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