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同事在閒聊間各自分享了兒時的中秋應節活動,有人說自己曾經有個偌大的白兔燈籠, 有人分享從前在鄉下放煙火的經歷,大夥兒七嘴八舌的在說, 熱烈非常,冷不防我一句「我在大三巴煲過蠟」, 辦公室頓時變得鴉雀無聲。
三秒後,同事甲逗趣地說︰「大三巴被燒得只剩下前壁,原來就是因為你!」我聽罷,繼續以開玩笑的口肳回應道︰「一次是我燒的,另一次不關我的事呀!」這下子才發現,同事剛剛的驚訝,來自他們認識大三巴的途徑,就是那個世界級的文化遺產,但我想對於澳門人而言,大三巴的價值除了其歷史背景,還有它作為我們日常生活場域的一部分,所以,對澳門人來說,到大三巴遛狗、賞月、乘涼、甚至煲蠟,當然不是甚麼稀奇事。
至於煲爉,則由於同事都是年紀相若的八九十後,大多參與過這種危險的玩意,還分享起獨門的煲爉心得︰哪一種蠟燭最好「煲」、怎樣的器皿最適合、甚麼時候加水最刺激等,眼中閃出的興奮,彷彿就要馬上去買蠟燭,然後在公司辦一個煲蠟大會似的。
老實說,煲蠟的過程千篇一律,所謂的高潮和刺激位也是一早可以預見的,但孩提時候的我喜歡煲蠟,原因是在這一天的這個活動,可以聚集起家中上下的表兄弟姐妹,在大人默許的狀態下,去做這些平日不能為的危險事,在準備煲蠟、開始煲蠟、煲蠟後清理間的笑聲,其實比噴水後的那下火花,更為精彩。
p.s. 最後,還是要政治正確的說句,煲蠟危險,小朋友不要試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