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那些年,我們看過的「殭屍」 ( 2014/02/23 )


去年麥浚龍的《殭屍》上映,一直沒有去看,不是因為忙碌,也不是因為覺得它不值得看,只是心底裏有個稚氣得過分的理由︰要保存心目中的殭屍形象。
對於殭屍的想像,我想八、九十後這代人是與別不同的︰他們既看過八十年代盛行的殭屍道長系列,知道閉氣、黃符、桃木劍等元素,又接觸到《吸血新世紀》中的西方新世代貴族殭屍,當然,硬要算的話,還有《千機變》中,陳冠希所飾演的現代殭屍,由此,已經可以看出這代人在其成長的時間軸中所看到殭屍形象之豐富,但單數這些尚未完全,只因還有說到《我和殭屍有個約會》。
近日網上出現了亞視重播一連三輯《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的宣傳片:我和殭屍有個約會 【王之喚召】〔足本篇〕
對於況天佑、馬小玲的懷念又來了。
因為殭屍,我學會了
《我和殭屍有個約會I》於1998年尾播出,劇中的殭屍形象有別於殭屍道長系列,既不穿清官服,亦不會伸直兩手向前跳,表面看來與常人無異,只是他們「以血維生,不老不死」以及各自擁有不同的超能力。這些在今天看來可能無甚特別,但在十多年前,這套劇的出現卻完全改寫了殭屍的形象。雖然,後來翻查資料始發現,這些創新的想法並非編劇陳十三的原意,只是因為最初構想的主角人選林正英病重,加上亞視高層的反對,陳十三才放手一搏,設計出一個穿短裙、長靴的女驅魔師,也才有了今天廣為人知的馬小玲。就這樣,誤打誤撞之下,成就了經典。
三輯殭屍片中,各有其既定的歷史背景,真假交錯︰《殭I》將況天佑和山本一夫放在抗日戰爭的背景中;《殭II》則橫跨秦朝亂世到2001年末日;而《殭III》由現代回到宋朝,再由現代鬥到未來。而除了歷史元素外,片中還提及不少中國傳統神話人物,如伏羲、女媧、地藏王、嫦娥等等,同時,又會糅合當時熱話的題材如貞子、複製人和聖經密經等,可謂貫穿中西古今,加之皇牌的愛恨情仇故事情節、特技效果(在今天標準看來,當然很弱),成功在當時掀起一陣「殭屍熱」,甚至能成為當年亞視能與無綫「死過」的劇碼。三輯《我和殭屍有個約會》中的大膽、創新,比今天的電視劇有過之而無不及,之所以到今天仍能膾炙人口,實有道理。
猶記得首播那時,未滿十歲的我已經會每晚追看,雖然對當中的歷史事件不甚了解,但卻能對當中不同級別殭屍的眼珠顏色、馬小玲「臨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 誅邪」的驅魔口訣倒背如流,甚至會主動去翻查嫦娥、女媧、地藏王和聖經密碼等的資料,現在回想,也算是自己的一部分「殭屍回憶」。
誰殺死了殭屍?
然而,就正如麥浚龍的《殭屍》中,錢小豪象徵的殭屍片的沒落一樣,不老不死的殭屍最終也「被殺死」,而我認為,殭屍之死,其實也可作為香港電視劇集步入暮景的一個指標。
其一是TVB霸權年代的開始。自《殭III》以後,亞視已鮮有自製劇集能引起話題,亦遑論能有代表劇能與無綫對壘,其後一連串的外購劇集,只是垂死掙扎,一直到今天的「經典重溫再重溫」,亞視的沒落,造就無綫劇的「是是旦旦」,此消彼長,絕非一時三刻之事。這點在早前電視發牌爭議時,亦已有不少討論。
其二是外力的控制。自北京控制亞視後,無論題材和內容上,皆能看到亞視劇集的掣肘,在非關政治、不談鬼怪的大前題下,不老不死的殭屍自然也難以保命,而在這個格局裏,被狂插的《ATV焦點》之所以出現,也就變得「合情合理」了。這兩個原因的合力作用,加上韓劇的高速崛起,香港電視劇之死,其來有因。
當殭屍「被殺死」、亞視一哥陳啟泰成為歷史、萬綺雯亦已轉投無綫,拍起古裝的《食為奴》時,我們就該明白,「殭屍」已是那些年之物。而面對今天的電視劇集,我們還是乖乖的等《我和殭屍有個約會》重播吧!甚麼「亞視嚟嘅喂」,嘻,講呢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