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所謂鄉愁,可能只是一片葡國臘腸 (2014/05/25)



林凱洛攝
說過搭船,談過口音,這次想分享一下飲食的事。
先得利益申報一下,我不是食家,沒有能力客觀地分析每家店的每道菜,也沒有吃過太多貴價的餐廳,正因如此,我不打算將港澳兩地的美食放上天秤,看看孰優孰劣,反而想談談一些成了「過江龍」的澳門美食。

最先想說的是那些打正旗號、以澳門口味作招徠的「澳門X記」、「澳門XXX」,這類多以茶廳餐或餐館為主的小店,其實沒有太多是我在澳門真正見過,所以不太奢望能在裏面吃到澳門口味,於是,也很少會有意慾進內一試。即便如此,每次看見招牌上那斗大的「澳門」二字,都會不期然多看兩眼,始終對我來說,這兩個字,份外親切。
另外一種,就是在澳門早有名堂,然後過大海拓展業務的食店,有如黃枝記、大利來記、小飛象等。對於這類食店,我是帶有抗拒感覺的,只因在澳門生活時,早就聽聞過這些星級食肆,已因旅客追捧而質素下降,親身嘗過以後,更覺得是名過其實;而隨著明星/名聲效應的帶動,它們在澳門總店的價格已經「相當可觀」,加上「人離鄉賤,物離鄉貴」的道理,香港分店的價錢更是教人咋舌,教人可望而不可即。而且,我也逐漸發現,這類「過江龍」食店在香港的結業比率遠比剛剛提及的那類為高,大抵是因為盛名所累,一旦由「出外旅遊,不妨一試」的打卡熱點變成樓下的尋常食店,大家對它的新鮮感自會慢慢消退後,此時,再加上性價比不符期望,自然逃不過市場的淘汰,關門大吉。
以食店為依據去追尋美食,往往令人失望。但其實除了以上兩種以外,還有一類「過江龍」,就是一些已經不需依附於某一特定食店,已經闖出自己名堂的特色食品,如焗葡國雞飯、葡撻、木糠布甸等,多是土生葡菜,當然,少不得的還有那數以百計的葡汁類食品。對於這種,我的興趣最大,只因不論它們的出現地點(多是茶餐廳、快餐店、街邊小舖)、價錢都較平易近人,出現驚喜的機會也較多,只是這些「香港葡菜」縱然味道不俗,但和澳門的相比,始終也是差了一點,如木糠布甸不夠「硬身」、葡撻太甜等,而百分之九十九的焗葡國雞中,我最為珍視的葡國臘腸,大多缺席。
於是,我每次回澳門,都會嚷著要吃葡國菜,只因對我來說,那片小小的葡國臘腸,可能才是真正的澳門味道。
(「澳門人在香港」系列之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